在B站看到王德峰老师对《心经》解读,印象深刻处,笔记备忘。视频链接见:【超3小时持续治愈,一口气读懂史上最短佛经|《心经》完整讲读】
般若是修行,观境空,观心空。观境空对外扫相,观心空对内破执。目标是心境一时顿空。对内破执即破小我,怎么破,夺掉小我,观境空就是夺境,观心空夺小我,然后人境具夺,心境一时顿空。最终引发无漏的根本智。即最根本指挥。
放弃对世界认识的态度,对事物的认识态度,这很难,所以要修。因为空不是你认知的,不是你认知的对象。认知总有所得,能知者,我们是认知主体,所知是空,空哪里是所知的,所以要采取观照很难,因为我们要走出认知,走出认知之所以难,是因为欲求在。趋利避害的欲求,是想在。所以有人修天台宗(修止观)的第一步是止,停止对事物的贪恋,然后才能观照事物,即先止后观。也有人先观后止,一开始就看到事物的虚妄不实,放下对事物的欲求,所以我就不贪恋了。大多数人先止后观,因为所贪恋事物总不得之,受挫之,因而被迫止之,于是采取另种态度看世间万物。 少数人一开始就看到世界虚妄不实,如惜春,天然神明。她出生富家,却无一不看到空,天然亲近禅宗,喜欢与妙玉共参禅。
修般若,不是打坐,是不断提醒自己,变如意之心为如如之心,所以先观境空,次观心空。一起扫相与破执,心境一时顿空。境空即不思善不思恶,正与么时,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,心空而后引发无漏智,所谓言下大悟。这就是般若罗蜜,以般若来度,典型如禅宗,它没那么多持戒,民间俗语: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,在禅宗看来是对的。所以惠能评价般若品是:即般若波罗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。在六种波罗蜜中最高的是第六种:般若。 禅宗修行直接从般若入手。
何为般若,何为波罗蜜多,又何为般若波罗蜜多。心经是精华的意思,是大般若经总纲,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心体。观自在心经是应舍利子请求,说菩萨境界。
菩萨境界的入手处是空小我,和金刚金切入点一致,即无四相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这四相的根本源头就是我相。所以空小我,即空五蕴,他是小我的巢穴,色受相行识,五官,即眼耳鼻舌身对外界感知能力,呈现世间万物形形色色现象我们眼前,即色。我们还跟外部食物交互,所得感受,即受。 不同交互不同感受, 有愉悦有痛苦的,有苦有甜。甜接受苦拒绝,即欲求,即想,我们处于欲界,即裟婆世界。佛教中三界欲界,色界,无色界,其中裟婆世界也称欲界。我们有种种的想,种种的欲求。欲想起来,追求实现自身,即实现欲求的意志,即行。盲目的意志达到目标需要识,即分别识进行趋利避害。意志在分别识的指导下,实现自己。
我们在五蕴中生活,其意义和价值都由色受想行识所规定,实现意志目标,除了认识外部事物之间关系,还要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,即人我别。 这些组成小我,我们就是如此活在这世界上,是否自我满足 ,是否自我肯定,总不离色受想行识。因为我们总是被五蕴所规定和影响,我执导致对外住相、法相。所以我们要改变,心经就是从破五蕴开始。苦是难以忍受的事,厄是难以避免的危险,难避之险为厄,难受之事为苦。即苦厄,这些都是小我在五蕴中造成的影响。所以心经就是从破我执、空小我开始。
佛教中,轮回的主体不是小我,而是第八识,即阿赖耶识。轮回的阿莱耶识也叫种子识。但是轮回的根源是小我我执,如果我们要拜托轮回而获得大自在,不迁名常,安稳名乐,自在名我。自在名我说的是摆脱了小我,真正的我就是自在。而我执就是不自在的。把小我去掉,即无我名净。常、乐、我、净,称为涅槃。破了小我,你才是本来面目,那叫自在。本来面目才是真我。 所以要得自在,前提是无我,破我执,空小我。如何空呢?观照!而且观照要达到相当深的程度,即行深。如心经所言: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
所以在佛教看来,死亡只是死去的是小我,苦厄已度,因为五蕴已空,不再牵挂,这应该是莫大的慰藉了。我们害怕死就是小我的永远消失。所以在佛教看来,把世界讲透,把人生讲透,就要先说面对死,面对虚无,面对空。直面不回避,世人生死事大,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世,了生死。想开了这事,还有什么想不开呢?
行深是从认知到转为观照(即心流),我们平常的认知、感受、体验,但几乎从不观照。诗人写的好诗在佛学看来从不谋篇布局,而是在观照状态下,灵感如涌,一气呵成。行深后,这个世界叫法界,当我们认知世界万物时,这世界万物都是名相。而去概念,去名相,随着认知改变,深入甚深法界,就像欣赏著名山水画,它的相就是看山是山,看水也是水。但只有行深去,观照状态下,才能真实欣赏到艺术作品的韵味,满足审美愉悦。这一步的转变叫行深。转不成,就当作工艺品看吧。一部伟大的作品,它言有尽而意无穷,引导我们行观照,而不再是进行辨认,若我们以这种态度对待世界呢?那法界意味着这世界也是一部艺术品了,常人看来,所以事物跟我们都是利害得失,我们的认知,以概念规定它,以逻辑推导它,因果关系,利害得失,整个世界就不是艺术品。在佛教看来,具有佛性的人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本是艺术作品,是因为佛性,把整个世界看成了艺术品,因为它是佛性的展现。所以不应对佛教有偏见,看成少数的信男善女,它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修养。王维自称摩羯,五言诗中有禅,他观照的世界是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,王维所看的世界充满了艺术作品。我们对世界能否采取艺术的观照,才能度一切苦厄。
面对生老病死,面对这个世界,终于看到了佛性无处不在,只有在观照状态下才有的。因观照而得,观照不是冷漠的观看,它是最深刻的生命情感,智慧不是在头脑推理的,是充满深厚情感的观照,法喜起来,度一切苦厄。法眼之所以不同于慧眼,法眼是悲,大悲悯,能欣赏悲剧美的心灵是大悲悯,从现实中的苦难转换为悲剧美,我们欣赏的作品,或悲剧作品,或小说或诗歌,我们没有经历过,但是我们观照了这份痛苦,观照了哈姆雷特、林黛玉、安娜卡列尼娜的痛苦,起悲之心,为其流泪,内心能否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美感,虽擦着眼泪,但哭得舒畅。观自在菩萨,就是这么看世界的,大慈大悲,所以佛陀称他为大悲者,照见五蕴皆空。所以中国人对观世音的崇拜是最普遍的,普陀山人流不息。我们不至于被人生的苦所压倒,让他转化为美,即法喜充满,坦然超脱于一切的苦厄,风鼓山相击,劫火烧海底,究竟涅槃,慧能如是说。